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副溶血弧菌Ⅲ型分泌系统vscG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scG gene mutant strai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薛娇[1] 廉乐乐[1] 李婉君[1] 任建鸾[1] 汤芳[1] 薛峰[1] 戴建君[1,2]

XUE Jiao;LIAN Lele;LI Wanjun;REN Jianluan;TANG Fang;XUE Feng;DAI Jianjun(Joint Laboratory of Animal Health and Food Safet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China;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99,China)

机构地区:[1]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2]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1199

出  处:《微生物学通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1893)。

年  份:2021

卷  号:48

期  号:6

起止页码:2101-211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1_2022、IC、JST、PROQUE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背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System,T3SS)在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scG基因编码的Vsc G蛋白是Ⅲ型分泌系统的伴侣蛋白。vscG基因在副溶血弧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尚未确定。【目的】构建副溶血弧菌vscG基因的缺失株和回补株,研究vscG基因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在副溶血弧菌POR-1菌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vscG基因的缺失株ΔvscG和回补株CΔvscG,分析比较POR-1、ΔvscG和CΔvscG在生长性能、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溶血活性、细胞黏附和细胞毒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与POR-1菌株相比,缺失株ΔvscG和回补株CΔvscG的生长特性和溶血活性无明显差异,缺失株ΔvscG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运动性较POR-1菌株和回补株CΔvscG增强。细胞感染试验显示,vscG基因的缺失明显降低了副溶血弧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和毒性作用。【结论】vscG基因影响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运动性,在该菌黏附细胞和发挥细胞毒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副溶血弧菌T3SS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关 键 词:副溶血弧菌 Ⅲ型分泌系统  vscG基因  生物学特性

分 类 号:TS201.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