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化身份视角下移民城市的城中村更新模式探讨——基于新加坡与深圳的实证研究    

Urban Villages'Redevelopment in Cities of Migr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Cultural Identi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gapore and Shenzhe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曾迪[1,2] 朱金[2] 何深静[2,3]

Zeng Di;Zhu Jin;He Shenjing(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 02138;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Institute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Shenzhen 518057,China;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999077,China)

机构地区:[1]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02138 [2]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57 [3]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中国香港999077

出  处:《热带地理》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41871165):中国城市低收入住房发展机制及其综合效应研究。

年  份:2021

卷  号:41

期  号:3

起止页码:449-46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CD、CSCD2021_2022、JST、PROQUEST、ZGKJHX、核心刊

摘  要:选取新加坡和深圳的3个城中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从文化身份的理论视角切入,剖析移民城市的城中村更新的文化塑造过程;指出要理解文化身份的内涵与本质,需要理解地方蕴含的全球性与在地性、过去与现在这两组关系。在解读宏观文化政策的内在政治和经济推动力的基础上,基于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资料,运用质性分析方法,比较探讨典型移民城市城中村的更新模式、政策机制及社会影响。结果发现,2座城市在对待文化身份尤其是移民文化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更新效果。新加坡案例以实际生活在此的移民群体的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塑造地方特色,并提供公屋政策支持,因而能够在发展展示经济的同时保有社区的延续性。深圳案例则是人为选择和指定某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作为特色加以强调,发展文化旅游经济,这种方式塑造的文化身份与原有社区和住民的关系不大,最终导致地区的高档化,使得大部分移民群体被驱逐、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研究认为,文化身份的选定本质上是对文化资本的使用,代表的是城中村更新主导方的价值取向。而身份认同在文化语境中的话语权,代表了群体对城市空间的社会权利。因此,文化导向的城中村更新应从当地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关注其长期积淀的社会关系和特定人群需求,而非物质空间的表面意向,才能实现更为公正、包容且可持续的城市复兴。

关 键 词:文化身份 城中村 城市更新 移民城市 文化城市打造  新加坡  深圳  

分 类 号:K901.6] TU984.11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