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珠三角地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研究  ( EI收录)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少剑[1] 崔子恬[1] 林靖杰[1] 谢金燕[1] 苏坤[1]

WANG Shaojian;CUI Zitian;LIN Jingjie;XIE Jinyan;SU Kun(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Urbanization and Geo-simulation,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

出  处:《地理学报》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191gzd09);广东省特支计划;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806010187)。

年  份:2021

卷  号:76

期  号:4

起止页码:973-99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SCD、CSCD2021_2022、CSSCI、CSSCI2021_2022、EAPJ2020、EI、GEOBASE、IC、JST、PROQUEST、PUBMED、RCCSE、RWSKHX、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城市韧性是新兴的研究话题,其实质为城市面对不确定性扰动的抵抗、恢复及适应能力。本文构建"规模—密度—形态"三维城市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借鉴物理学耦合模型测算2000—2015年珠三角城市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2000—2015年珠三角各市的城镇化水平总体不断提升,生态韧性水平持续降低,两者耦合协调度总体由基本协调向基本失调下滑。在空间分布上,珠三角地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以珠江入海口城市为中心、向外围递增的圈层式格局。从生态韧性子系统对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的作用来看,规模韧性主要起反向阻滞作用;形态韧性的协调影响力主要为正向,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密度韧性的正向协调影响力持续下降,且在低于零值后负向增长。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并通过严守三区三线、适应生态承载力、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等方法提高生态韧性,是未来珠三角实现城镇化与生态韧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关 键 词:城镇化 生态韧性  规模韧性  密度韧性  形态韧性  耦合协调度模型  珠三角

分 类 号:X321] F299.2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