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大分子有机物对除磷颗粒污泥特性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Effects of macromolecular organic matter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phosphorus removal granular sludg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CHEN Xi;YUAN Yibu;ZHANG Jianmin;GUO Yingming;Lü Jinghua;YANG Ruilong;HU Bing(School of Urban Planning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College of Environmen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
机构地区:[1]西安工程大学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安710048 [2]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新乡453007
基 金: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项目(No.16JK1344,18JK0359);西安工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课题项目(No.107020245);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S201910709059)。
年 份:2021
卷 号:41
期 号:4
起止页码:1309-132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S、CSCD、CSCD2021_2022、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分别采用NaAc(R1)、NaAc+胰蛋白胨(R2)和可溶性淀粉+胰蛋白胨(R3)为碳源模拟生活污水,研究大分子有机物对除磷颗粒污泥特性及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初期,大分子有机物有利于除磷污泥的凝聚,随着大分子有机物含量的增多,除磷污泥的颗粒化速度依次加快,经过120 d的培养R3反应器最先实现颗粒化.系统稳定后,3个反应器中成熟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分别为500、400和300μm, SVI30在45 mL·g^(-1)上下波动,R2和R3的大分子有机物系统中存在少量絮体污泥.所有系统对COD、PO^(3-)_(4)-P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95%和99%以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R1系统颗粒污泥密实,表面光滑,主要由球菌组成;R2、R3系统污泥表面呈毛毯状,R2系统污泥以丝状菌为骨架,表面附有大量球菌和杆菌,R3系统污泥由球菌、杆菌和丝状菌共同组成.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碳源的不同导致各颗粒污泥系统细菌群落呈现较大差异.NaAc易促进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生长,而胰蛋白胨和可溶性淀粉这类大分子有机物有利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生长.在属水平,Defluviicoccus这一偏好乙酸盐的传统聚糖菌为R1系统的优势菌群,而水解菌Cloacibacterium及发酵型聚磷菌Tessaracoccus为R3系统的优势菌群.各系统中均未检测到传统聚磷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关 键 词:大分子有机物 除磷颗粒污泥 沉降性能 脱氮除磷 菌群结构
分 类 号:X703.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