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InSAR同震形变场及其在震源参数确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Review on InSAR-derived Coseismic Deformation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Earthquake Source Parameter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季灵运[1,2] 朱良玉[2] 刘传金[2] 张文婷[2] 邱江涛[2] 徐晓雪[2]

JI Ling-yun;ZHU Liang-yu;LIU Chuan-jin;ZHANG Wen-ting;QIU Jiang-tao;XU Xiao-xue(School of Earth Sciences,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Sanhe 065201,Hebei,China;The Second Monitoring and Application Center of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Xi an 710054,Shaanxi,China)

机构地区:[1]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河北三河065201 [2]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

出  处:《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0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4007,41604015)。

年  份:2021

卷  号:43

期  号:3

起止页码:604-62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20、CAS、IC、JST、PA、PROQUEST、RCCSE、UPD、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广域覆盖的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震地壳形变监测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地震发生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InSAR技术观测的同震地壳变形结果可以为分析发震断层几何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约束。随着InSAR技术的发展,如何获取可靠、多维的同震形变场,构建更加真实的正反演模型,是利用InSAR技术研究地震震源参数的关键。首先,综述了利用InSAR技术获取同震形变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InSAR技术获取同震形变场的优缺点、InSAR技术获取三维同震形变的现状;接着,回顾了地震震源参数正反演模型及方法的研究历程,包括从简单的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到接近真实地球介质的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反演方法和先验约束对结果的影响;最后,从同震形变场分离、自动化InSAR数据处理与震源参数反演等方面进行了展望。综上所述,InSAR技术获取的同震形变场具有大范围、高精度的优势;随着精细地壳介质参数的逐步确定,联合地震学技术方法,InSAR技术可以反演确定比较准确的地震震源参数。

关 键 词:大地测量  地震  INSAR 断层运动 反演  震源参数 三维形变  断层模型

分 类 号:P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