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海水养殖践行“海洋负排放”的途径    

Strategic Approach for Mariculture to Practice “Ocean Negative Carbon Emiss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继红[1] 刘纪化[2] 张永雨[3] 李刚[4]

ZHANG Jihong;LIU Jihua;ZHANG Yongyu;LI Gang(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Qingdao 266071,China;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 University,Qingdao 266237,China;Qingdao Institute of Bio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Qingdao 266101,China;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301,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 [2]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青岛266237 [3]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266101 [4]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

出  处:《中国科学院院刊》

基  金: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0YFA06076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项目(U19062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6155);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23050402)。

年  份:2021

卷  号:36

期  号:3

起止页码:252-25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SCD、CSCD2021_2022、CSSCI、CSSCI2021_2022、EAPJ2020、JST、NSSD、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减排增汇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途径。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渔业生物的碳汇功能也受到关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以非投饵型的贝藻养殖为主,养殖种类丰富、营养层次多样、养殖技术成熟,"海洋负排放"的发展潜力巨大。然而,贝藻类养殖的负排放过程复杂,其负排放的科学原理、过程机制、计量方法及增汇途径等科技问题正在被逐步认知和解决。文章阐释了渔业碳汇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可能影响,提出了拓展养殖空间和提高养殖单产、基于养殖容量管理制度的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蓝碳牧业工程、海洋人工上升流增汇工程等践行"海洋负排放"的技术途径和对策建议。

关 键 词:海水养殖 海洋负排放  大型藻类  滤食性贝类 微型生物碳泵  

分 类 号:S967] X196[水产类] P7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