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佛教逻辑学的论辩解释与认知解释——陈那、法称与因明    

The Dialectic and Epistemic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Logic:Dignāga,Dharmakīrti and the Hetuvidyā-Tradi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汤铭钧[1]

Mingjun Tang(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School of Philosophy,Fudan University)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

出  处:《逻辑学研究》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ZD041)。

年  份:2021

卷  号:14

期  号:1

起止页码:82-10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SSCI、CSSCI2021_2022、NSSD、RWSKHX、普通刊

摘  要: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关 键 词:认知算子  陈那  法称  因明 佛教逻辑

分 类 号:B8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