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社会共生视角下的森林康养    

Forest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ymbiosi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曹净植[1,2] 伍海泉[3]

Cao Jingzhi;Wu Haiqua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5)

机构地区:[1]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3]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沙410075

出  处:《林业经济》

基  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需求分析的医养结合创新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16SHB060)。

年  份:2020

卷  号:42

期  号:9

起止页码:43-5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NSSD、RWSKHX、核心刊

摘  要:社会共生现象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社会存在,可以从主体、资源与约束条件三要素入手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还原。为了探讨社会共生理论对森林康养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文章从社会共生理论在森林康养研究中的适用性、矛盾与价值、共生关系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共生演化的模式和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社会共生的视角研究森林康养内涵的问题。分析认为:森林康养是多个主体在合理的"度"之内共享森林资源,共生主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形成共生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共生主体自身的变化,共生关系也会调整至新的平衡状态。在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机制作用下,共生主体对于森林资源彼此共享,形成共享型共生模式。森林康养的基础是利用森林资源,"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忽视自然规律的行为就会破坏人与森林的平衡关系。强调人与森林的共生关系下,树立人与森林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加强分配与分享森林资源的约束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赢共生。文章结合我国森林康养的发展现状,从政府把握"度"、引入社会资本、优化行业模式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 键 词:森林康养  社会共生理论  共生关系  

分 类 号:F326.2] S788.1[林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