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22个燕麦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农艺性状与饲草品质综合评价    

A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of agronomic straits and forage quality of 22 oat varieties in the Huang-Huai-Hai area of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姜慧新[1] 柏杉杉[1] 吴波[2] 宋静怡[3] 王国良[2]

JIANG Hui-xin;BAI Shan-shan;WU Bo;SONG Jing-yi;WANG Guo-liang(Shandong Provincial Animal Husbandry General Station,Jinan 250102,China;Shando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inan 250100,China;School of Mathematics,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机构地区:[1]山东省畜牧总站,山东济南250102 [2]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3]中山大学数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出  处:《草业学报》

基  金:2019年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SD2019XM001);山东省驴产业创新团队省综合试验站(SDAIT-27);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34)资助。

年  份:2021

卷  号:30

期  号:1

起止页码:140-14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20、CAB、CSCD、CSCD2021_2022、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为探明不同燕麦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生长表现及其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22个燕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开展农艺性状、干物质产量和养分含量观测,通过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筛选综合评价较高的适栽品种。结果显示,各品种间叶比重、穗比重和茎叶比变异较大,两年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茎比重、株高变异较小,其变异系数均低于10%,表明参试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生长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叶和穗,茎和株高差异相对较小。对13个生长与养分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显示,22个参试品种可以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高RFV的优质组,第Ⅱ类群为低RFV的劣质组,第Ⅲ类群为植株高大组,第Ⅳ类群为叶量丰富的高蛋白组,各类群间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植株各部分比重及CP、NDF、ADF、ADL和RFV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株高、叶比重和穗比重分别与干物质产量、饲草CP和RFV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品种间主要因叶和穗比重的差异导致饲草品质的不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第Ⅰ类群的贝勒、领袖、林纳和第Ⅳ类群中的ESK、牧乐思和牧王综合评价得分较高,为黄淮海地区最佳选择品种。

关 键 词: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饲草品质 综合评价

分 类 号:S544.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