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2018年辽宁地区两次大雾天气成因分析    

Diagnoses of two foggy processes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2018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阎琦[1] 李爽[1] 滕方达[1] 吴芳妮[2] 梁淑娥[3] 张爱忠[4]

YAN Qi;LI Shuang;TENG Fang-da;WU Fang-ni;LIANG Shu-e;ZHANG Ai-zhong(Liaon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Shenyang 110166,China;Shenyang Railway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Shenyang 110000,China;Liaoni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Shenyang 110166,China;Meteorology Center,Northeast Civil Aviation Air Traffic Management Bureau,Shenyang 110169,China)

机构地区:[1]辽宁省气象台,辽宁沈阳110166 [2]沈阳铁路实验中学,辽宁沈阳110000 [3]辽宁省气象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166 [4]民航东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辽宁沈阳110169

出  处:《气象与环境学报》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7305);辽宁省气象局重点科研项目(201802);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6-015和CMAYBY2019-024)共同资助。

年  份:2020

卷  号:36

期  号:6

起止页码:91-9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JST、ZGKJHX、普通刊

摘  要:应用能见度观测仪、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和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18年1月17—18日和11月24—25日辽宁地区两次大雾天气特点及边界层热动力条件对大雾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雾天气表现与成因较为类似。大雾发展均有两个阶段,且天气背景条件相似。其中大雾第一阶段主要为辐射雾,辽宁中部位于弱辐合带上,大雾出现在偏南气流中,偏南风将海上水汽输送到营口—沈阳一带,辐射降温配合弱的上升冷却作用,形成近地面逆温,同时温度露点差减小、相对湿度增大,导致大雾爆发性发展。大雾第二阶段,在次日07—08时冷平流入侵近地面层,逆温层再次建立导致大雾发展,低层弱冷平流到达地面时间和位置是大雾精细化预报的关键因素。

关 键 词:逆温 辐射雾 冷平流

分 类 号:P458[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