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珠江三角洲传统农业景观变迁及其空间转移    

Changes and Spatial Transfer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衷海燕[1] 林资龙[2] 黄耿[3] 王牧焜[2]

Zhong Haiyan;Lin Zilong;Huang Geng;Wang Mukun

机构地区:[1]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生态史研究中心 [2]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历史系 [3]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

出  处:《农业考古》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元以来珠江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ZDA201);广东省教育厅2019年度普通高校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9WZDXM005)。

年  份:2020

期  号:6

起止页码:207-21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NSSD、RWSKHX、普通刊

摘  要:珠江三角洲地区至隋唐时期仍然人口稀少,且集中在地势稍高的丘陵地带从事较原始的农业生产,修建小型水利设施即可保护农业生产。农业的大规模开发始于宋,尤其是南宋以后,大量移民涌入广东,并深入到珠三角地区,从而带动农业景观也从山地丘陵扩展至沙洲滩地。水利设施的修建、土地开发及稻作技术的发展,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岭南瘴气环绕的恶劣自然环境,向宜居环境转化。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农业景观亦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沙田的大片开发、堤围的大量修建以及桑基鱼塘的迅猛发展、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促使珠三角在清代成为全国农业最兴旺发达区之一,农业景观由山地丘陵、平原沙洲向河海滩地发展。受国际市场与环境影响,珠三角农业生态系统亦不断变化,以基塘为核心的水面景观由顺德、南海为中心的西北部三角洲往西南部三角洲扩展,至清中后期再往中部、东部三角洲发展,并直至珠江口。

关 键 词:珠江三角洲 农业景观 农业生态

分 类 号:K203[历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