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LIU Xiaoyue;YU Haipeng;SHENG Xia;ZHU Changquan;ZHAO Qingyun;MA Yuxia;GOU Shang(Key Laboratory of Semi-Arid Climate Changes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rocess and Climate Change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Reduction of Gansu Province,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Reduction of CMA,Institute of Arid Meteorology,CMA,Lanzhou 730020;The 86th Team of Unit 93811 of PLA,Lanzhou 730020;Lanzhou Cent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Lanzhou 730020)
机构地区:[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3]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20 [4]中国人民解放军93811部队86分队,兰州730020 [5]兰州中心气象台,兰州730020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5077);甘肃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共同资助。
年 份:2020
卷 号:46
期 号:12
起止页码:1596-160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9_2020、JST、PROQUE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Himawari-8卫星资料,分析了2017年10月8—9日发生在西北半干旱区一次罕见的雷暴伴雪过程,并对其成因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冷季罕见的对流天气形成于青藏高原东部,是在槽前地面暖中心的背景下发展的,具有地基雷暴的特征;而出现在兰州的雷暴,距离地面冷锋约150 km,有深厚稳定的冷垫,中低层有明显的逆温层,逆温层之上存在条件性不稳定的暖湿空气,具有高架雷暴的结构特征。与东部湿润区高架雷暴不同:此次高架雷暴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基雷暴移动到较低海拔冷垫之上的延续和发展;就结构特征而言:此次过程各特征层次(冷垫、逆温层、水汽辐合等)对应的高度与东部低海拔地区相比明显偏高,但各层次对应的厚度则没有显著差异;就冷垫形成机制而言:西北半干旱区陆气能量交换以感热为主,独特的下垫面在较强冷空气的配合之下,地形复杂的黄土高原地区同样也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冷垫层次;从不稳定机制来看:青藏高原地基雷暴和兰州高架雷暴均是由条件性不稳定引发的。青藏高原东部100°E附近“上冷下暖、上干下湿”,在高空急流和500 hPa高空槽共同作用下产生上升运动,触发垂直对流;兰州地区中层较强的暖湿平流,不仅向对流层中层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还加强了逆温层上的条件性不稳定层结;700 hPa切变线辐合作用配合500 hPa高空槽的天气尺度强迫,触发上升运动并释放不稳定能量,为由高原东移至冷垫之上的垂直对流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关 键 词:高架雷暴 半干旱区 雷打雪 不稳定机制
分 类 号:P458[大气科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