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养分资源量及其对小麦化肥减施的启示    

Nutrient Resource Quantity from Main Grain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hemical Fertilizer Reduction in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廷亮[1,2] 王宇峰[1] 王嘉豪[1] 栗丽[1] 谢钧宇[1] 李丽娜[1] 黄晓磊[1] 谢英荷[1]

LI TingLiang;WANG YuFeng;WANG JiaHao;LI Li;XIE JunYu;LI LiNa;HUANG XiaoLei;XIE YingHe(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Shanxi;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Shanxi)

机构地区:[1]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2]山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西太谷030801

出  处:《中国农业科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200401);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03D221005-2);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201703D211001)。

年  份:2020

卷  号:53

期  号:23

起止页码:4835-485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CSCD、CSCD2019_2020、GEOBASE、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明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特征,为秸秆肥料化利用、化肥合理减施及农业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数据,估算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及其养分资源量,分析秸秆和养分资源区域分布特征、养分资源当季释放量以及小麦生产中化肥减施量。【结果】通过文献数据加权估算,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草谷比分别为1.01、1.14和1.25。2014-2 018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年均产量为65 386.6万t,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分别占32.3%、22.7%和45.0%。秸秆资源量的73.3%分布在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其中水稻秸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农区(50.7%)、小麦秸秆主要集中在华北农区(59.0%)、玉米秸秆主要集中在东北农区(33.7%)和华北农区(30.4%)。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氮素(N)平均含量分别为0.78%、0.64%和0.85%,磷素(P2O5)平均含量分别为0.42%、0.27%和0.53%,钾素(K2O)平均含量分别为2.31%、1.53%和1.59%,秸秆总养分含量(N+P2O5+K2P)表现为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年均量为509.8万t (N)、284.7万t (P2O5)和1 183.0万t(K2O),不同农区总养分量分布表现为长江中下游(26.0%)>华北(25.4%)>东北(21.3%)>西北(11.1%)>西南(10.5%)>东南(5.6%)。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氮素当季释放率分别为54.9%、51.4%和61.9%,磷素当季释放率分别为60.9%、65.3%和73.0%,钾素当季释放率分别为90.1%、93.3%和92.3%,表现为钾>磷>氮。三大粮食作物秸秆还田养分当季归还量(化肥可替代量)年均值为294.0万t (N)、194.1万t (P2O5)和1 083.9万t (K2O),总量为1 572万t,其中以玉米秸秆养分(N+P2O5+K2O)当季归还量最高,占当季养分总归还量的44.6%。秸秆还田对我国小麦生产具有较高化肥替代潜力,在小麦一年一作区,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理论上可替代4.6 kg N·hm-2、7.8

关 键 词:秸秆产量 养分资源量  化肥减施  小麦生产

分 类 号:S512.1] S141.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