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    

Research on China′s protected area system classifica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欧阳志云[1] 杜傲[1,2] 徐卫华[1]

OUYANG Zhiyun;DU Ao;XU Weihua(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Center of Architecture Research and Design,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2]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北京100190

出  处:《生态学报》

基  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3080100);保尔森基金会、河仁基金会“中国国家公园总体空间布局研究”。

年  份:2020

卷  号:40

期  号:20

起止页码:7207-721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7、CAS、CSCD、CSCD2019_2020、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生物多样性资源与自然遗产最有效的途径。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建设形成覆盖森林、草地、湿地、海洋、荒漠各类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以及水源保护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但由于缺乏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各类保护地面临功能区分不清晰、空间重叠、管理成效不高等问题。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部署,为理顺我国保护地体系,明确各类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分析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类型,并参考国际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保护地体系分类,建议将我国自然保护地分为5大类,第I类为自然保护区,第Ⅱ类为国家公园,第Ⅲ类为自然公园,第Ⅳ类为物种与种质资源保护区,第Ⅴ类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分析了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以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根据各类保护地的特点,创新保护地建设政策与机制,加大政府对自然保护地建设力度的同时,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自然保护地,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将大有可为。

关 键 词:自然保护地分类  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自然公园 物种与种质资源保护区  生态功能保护区

分 类 号:S759.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