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    

The dynamic evolution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of coordination of rural rejuven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徐维祥[1] 李露[1] 周建平[1] 刘程军[2]

XU Wei-xiang;LI Lu;ZHOU Jian-ping;LIU Cheng-jun(College of Economics,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Zhijiang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oxing 312030,Zhejiang,China)

机构地区:[1]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杭州310023 [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绍兴312030

出  处:《自然资源学报》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45)。

年  份:2020

卷  号:35

期  号:9

起止页码:2044-206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9_2020、CSSCI、CSSCI2019_2020、JST、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重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马尔可夫链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以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中级协调区域逐步向中部扩散,高级协调区域数量不断增加;高级协调类型省(市、自治区)中"乡村振兴滞后型"占大多数,初级协调和濒临失调类型省(市、自治区)中"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居多。(2)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呈现维持原有状态稳定性的特征,较难实现跨越式转移,处于高级协调阶段的省(市、自治区)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向上转移的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向下调整的以北方省(市、自治区)居多;耦合协调较高的省(市、自治区)对邻近省(市、自治区)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耦合协调度低的省(市、自治区)对周围产生负向效应,且这种影响是不对称的。(3)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变化的驱动力空间差异显著,表现出层级带状分布的发展态势。政府驱动、投资驱动、人口驱动呈现南北层级带状分布。消费驱动、收入驱动、产业驱动呈现东西层级带状分布。

关 键 词: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空间马尔可夫链 驱动力分析  

分 类 号:F299.27] F224F32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