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民俗学实践路径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Practice Path of Public Folklor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Huang Longguang
机构地区:[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研究”(17XMZ063)阶段性成果。
年 份:2020
期 号:5
起止页码:65-7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SCI、CSSCI2019_2020、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当前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相对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或民族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经"遗产化"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源于地方而超越地方,一跃成为一种流动的公共文化资源,不仅作为文化地方主义的源泉,更以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身份,促进世界多元共生文化生态的建构。公共民俗学长期致力于社区传统民俗文化公共实践,坚守民间立场,在对文化遗产的记录、教育、评估、展演与开发等一系列环节中,具有一套实用技术与丰富经验,并以其公开的自反性批评传统,力求避免公共文化实践中文化客体化等问题。长期以来,强调"经世致用"的中国民俗学应用民俗学倾向明显,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上面临被行政同化的危险,下坚守民间立场未能完全做到,中缺乏学科内部足够的自反性。公共民俗学作为"他山之石",可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经验,为民俗学理论建设提供一种批评视角。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公共民俗学 自反性 客体化 价值论
分 类 号:K890]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