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提高豫北冬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    

Improving winter wheat 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soil fertility through replacement of chemical N by 20%organic manur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申长卫[1] 袁敬平[2] 李新华[3] 张帅垒[3] 任秀娟[1] 王菲[1] 刘星[1] 张影[1] 欧行奇[4] 陈锡岭[1]

SHEN Chang-wei;YUAN Jing-ping;LI Xin-hua;ZHANG Shuai-lei;REN Xiu-juan;WANG Fei;LIU Xing;ZHANG Ying;OU Xing-qi;CHEN Xi-ling(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School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Xinxiang Nongle Seed Industry Co.Ltd.,Xinxiang 453003,China;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机构地区:[1]河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2]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3]新乡市农乐种业有限公司,河南新乡453003 [4]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出  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201700);新乡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ZD18007);河南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启动项目(2017034)。

年  份:2020

卷  号:26

期  号:8

起止页码:1395-140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CSCD、CSCD2019_2020、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探究有机肥氮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豫北冬小麦筛选适宜有机肥替代比例、提高氮素利用率以及小麦产量提升提供参考。【方法】在2018和2019年以小麦新品种百农207为供试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处理(T1)、常规施氮肥处理(T2)和3种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20%、30%和40%,依次表示为T3、T4、T5)。分析比较成熟期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化。【结果】2018和2019年的产量结果表明,相比T2处理,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为20%(T3)处理能实现小麦产量的稳产增产。2019年T3处理比T2处理小麦产量显著增加16.59%,随着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增加,小麦增产效应降低。2019年在T3处理下,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比T2处理显著提高25.71%,T3处理相比T2处理籽粒的氮素积累量两年分别显著提高14.45%和22.20%。2019年T3处理氮素偏生产力、氮素回收率和氮肥农学效率都显著高于T2处理。连续两年施用有机肥处理对土壤中全氮含量影响不大,但相比T1和T2处理,2018和2019年在T3处理下土壤有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通过产量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分析可知,小麦产量与植株氮素总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小麦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穗数与土壤养分中的NH4+-N含量和NO3–-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氮施用量为300 kg/hm2时,通过连续两年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比例为总施氮量20%时,能显著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实现豫北冬小麦稳产和高产。

关 键 词:冬小麦 产量  有机肥氮  化肥氮 土壤肥力

分 类 号:S512.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