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机器人与就业——基于行业与地区异质性的探索性分析    

Robots and Labor Employmen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Heterogeneity of Industries and Region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孔高文[1] 刘莎莎[2] 孔东民[3]

KONG Gao-wen;LIU Sha-sha;KONG Dong-min(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School of Management,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School of Economic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机构地区:[1]广州大学管理学院 [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3]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出  处:《中国工业经济》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制度环境、地区差异与企业特征”(批准号718020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文本分析与机器学习的分析师行为决策研究:影响因素、利益冲突与经济后果”(批准号7197208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结构性数据分析的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研究”(批准号17ZDA073)。

年  份:2020

期  号:8

起止页码:80-9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SCI、CSSCI2019_2020、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联合地区层面与行业层面的机器人应用数据,本文考察了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规模扩大会显著降低本地未来一年的劳动力就业水平,尤其是易被机器替代的行业的就业水平。劳动力市场结构会进一步影响机器人应用所导致的"技术性失业"现象,在低学历员工占比较高、劳动力保护较弱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这一现象表现更为明显。虽然机器人应用导致了就业挤出效应,但对于不同的地区和行业,机器人应用也具有显著的就业溢出效应:一方面,机器人应用导致劳动力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发生转移,提高了本地下游行业、本地劳动力替代性较高的其他行业及外地同行业的劳动就业水平;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在中长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同行业的就业水平,也提高了本地同行业的劳动力报酬水平。本文研究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提供了更精细的证据,指出了在制定机器人产业政策时需考虑到其抑制就业的影响,但可着眼于不同行业地区的具体特征,协调机器人应用和就业的关系。

关 键 词:机器人 就业 技术性失业  溢出效应  劳动力转移

分 类 号:F12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