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边疆与中心的交互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走廊视角(笔谈)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rderland and Center:The Corridor Perspective of the Strong Sense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Conversation by Writing)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Naribilige;SHI Zhan;HUANG Dayuan;LI Rudong;LI Jianzong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 [2]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北京100037 [3]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西北跨境民族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西安710119 [4]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西安710119 [5]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宁810007
基 金:国家民委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前史研究”(编号:2018GM003)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8CMZ015)资助项目的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河西走廊民族语言的跨学科研究”(编号:18ZDA299)的阶段性成果。
年 份:2020
期 号:3
起止页码:89-10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CSSCI、CSSCI2019_2020、NSSD、RCCSE、RWSKHX、SKJJZZ、普通刊
摘 要: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必然伴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互动的不断加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聚居地区由六大板块和三大走廊构成,走廊发挥着连接六大板块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居于核心地位。“走廊”不再是地理名词,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空间网络:它往往穿越若干个行政边界的“隙地”——内地的边缘或民族聚居区的边缘。而走廊连接起来的若干“隙地”——所谓的“化外之地”,却别有景象,它不再是一条静态的物理空间意义的“廊、道、路、网”,而是动态的社会与文化关系网络:长城起伏与塞外蛮荒的战争场所印证着历史上游牧、农耕与绿洲等异质性政权之间的交错分布;这里也不再是游人足下的风光险峻的名山大川、猎奇游玩之地,而是不同族群频繁交往、交易互市、传播文明的日常生活之地。走廊上的族群、文明、社会、经济、政治等关系的错综叠合,既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更蕴含着解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密码。敦煌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河西走廊的中心性就需要重新认知和发掘。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期间,重点考察了河西走廊,并再次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创意策划,本刊邀请五名专家参与主题笔谈,并设专题栏目,从走廊视角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理论与边疆经验。
关 键 词:河西走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信
分 类 号:C95[民族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