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自媒体赋能语境下个体参与贫困治理的动因、方式与成效    

The Motivation, Methods and Effect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in Poverty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Self-Media Empowermen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俊清[1] 祁志伟[2]

Li Junqing;Qi Zhiwei(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Beijing,100048,China;School of Management,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48 [2]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出  处:《公共管理学报》

基  金:新疆智库项目(2015XJZK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0XJJCZH003)。

年  份:2020

卷  号:17

期  号:3

起止页码:74-8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SCI、CSSCI2019_2020、NSSD、RCCSE、RWSKHX、核心刊

摘  要:贫困治理场域中如何探索扶志与扶智的有效范式,调动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历来是农村贫困治理的关键议题和实践难题。本文选取网络自媒体平台上具有典型性的样本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对网络自媒体赋能语境下个体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动因、方式与成效的案例进行系统性考察和解读,并将赋能场域、个体行为与治理变迁进行结构性厘析。研究表明,自媒体技术赋能改变了政府"层级动员"的习惯性行动逻辑,个体的示范功能被凸现出来。个体通过自媒体技术赋能的方式实现了对当地村庄脱贫治理中的"双重身份",并推动了自我阶层流动与地方再造的目标实现;非制度性参与的魅力型权威与话语进一步增强了村庄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能力,以及村民对非制度性精英参与贫困治理的信任基础。基于以上动因和方式,技术赋能与资源禀赋共同推动了个体兴奋向群体兴奋的横向迁移,在贫困治理中有显著效用。然而,由此引发的权威行为对以"公权力"为中心的治理规则会有一定影响,并可能导致市场关系取代农村原本互惠关系,由此带来的法律道德层面的潜在风险亦需要防范和调适。

关 键 词:技术赋能  个体参与  贫困治理 阶层流动 地方再造  

分 类 号:D035[政治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