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升麻性味的考证研究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nature and flavour of Rhizoma Cimicifuga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苏阳[1] 李静[1] 李珊珊[2] 任文晨[1] 高悦[1] 吴伦[1] 匡海学[5] 王秋红[3] 杨炳友[1] 程根宏[4] 闫静[6]

SU Yang;LI Jing;LI Shan-shan;REN Wen-chen;GAO Yue;WU Lun;KUANG Hai-xue;WANG Qiu-hong;YANG Bing-you;CHENG Gen-hong;YAN Jing(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China;Heilongjiang Medic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Harbin 150040,China;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Schoo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genetics,UCI,A,Los Angeles CA 90095,USA)

机构地区:[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省医疗评价管理中心,哈尔滨150040 [3]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州510006 [4]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微生物与免疫遗传学院,Los Angeles CA90095 [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化学教研室,哈尔滨150040 [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哈尔滨150040

出  处:《中华中医药杂志》

基  金:黑龙江省人社厅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No.2018383);黑龙江省教育厅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No.UNPYSCT-201620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项目(No.201877)。

年  份:2020

卷  号:35

期  号:6

起止页码:2864-286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CSCD、CSCD_E2019_2020、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通过检索大量古籍文献与现代临床资料,系统理清升麻性味理论的演变历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性味理论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识差距的内涵和形成根源,深化对中药性味的理解。升麻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甘、平"至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辛、微甘,平、微寒",经历了由"单味"到"复合药味"的发展演变过程。随着中药性味理论由萌芽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标定性味的原则由"一药一味一性"到"一药多味(少数为一味)一性",由"根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结合五行及藏象理论、三品和功效而定"到"主要根据药物的功效而定"转变,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药物的功效认识发生了变化,是随着中药功效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结果。

关 键 词:药性理论 性味理论  升麻 性  味  中药

分 类 号:R285.1[中药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