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Yan Z;Chen L;Xiong X;Wang K;Xie R;Hsu H
机构地区:[1]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武汉430074 [2]华中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430074 [3]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430077 [4]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武汉430074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C0600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74095、41731072);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编号:XDB18000000)资助。
年 份:2020
卷 号:50
期 号:8
起止页码:1044-106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9_2020、JST、PA、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平板俯冲是指大洋板块以低角度(<10°)或近水平方式下插到上覆板块之下的俯冲样式,仅占现今全球俯冲带的10%.相对于高角度俯冲,平板俯冲对上覆板块内部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著,引发的地震强度更大,因此平板俯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典型平板俯冲所引起的变形会从海沟向上覆大陆内部逐渐传递,并形成一个宽阔的岩浆带.平板俯冲的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主要包括大洋高原的浮力效应、上覆板块逆冲、板块吸力和海沟后撤等.文章系统分析和总结了以往有关平板俯冲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平板俯冲所产生的地质效应(包括陆内造山和岩浆作用),并着重从数值模拟角度综述了平板俯冲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得出,在控制平板俯冲形成的各种因素中,上覆板块逆冲和大洋高原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板块吸力虽有助于俯冲角度的减小,但不足以成为形成平板俯冲的独立条件,而海沟后撤则是形成平板俯冲的必要条件.今后基于数值模拟探索平板俯冲形成机制的工作,需要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并将洋壳榴辉岩化(负浮力)与大洋岩石圈地幔蛇纹石化(正浮力)的影响加入到模型中,开展三维高分辨率热-力学模拟研究.
关 键 词:平板俯冲 岩浆作用 陆内造山 形成机制 数值模拟
分 类 号:P736] P738[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