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白茶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代谢产物特征比较  ( EI收录)  

Comparative Metabolite Characteristics of White Tea with Green Tea,Oolong Tea and Black Tea Based on Non-targeted Metabolomics Approach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李鑫磊[1,2,3] 俞晓敏[3] 林军[3,4] 赵小嫚[3] 张妍[1,2] 林宏政[1,2,5] 郝志龙[1,2,3,5] 金心怡[1,2,5]

LI Xinlei;YU Xiaomin;LIN Jun;ZHAO Xiaoman;ZHANG Yan;LIN Hongzheng;HAO Zhilong;JIN Xinyi(College of Horticul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Tea Scienc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Horticultural Biology and Metabolomics Center,Haixi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Fujian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Fuzhou 350007,China;Tea Research Institut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机构地区:[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2]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茶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 [3]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园艺植物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 [4]福建微生物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7 [5]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

出  处:《食品科学》

基  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D06B06);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KNJ-151000);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9);福建省现代农业茶产业体系建设项目(NYT2017001);南平市科技计划项目(N2015N01);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T180143);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2018S2017)。

年  份:2020

卷  号:41

期  号:12

起止页码:197-20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CSCD、CSCD_E2019_2020、EI、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探究白茶的代谢物特征及其形成的加工学原理,以福云六号和黄旦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白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鲜叶样品和不同茶类中全部代谢物丰度,并对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2个品种制成的不同茶类之间代谢差异物共筛选出152个和148个,其中33个茶叶中主要物质得到鉴定,这些物质属于儿茶素及其衍生物类、花青素类、水解单宁类、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酚酸类和茶黄素类。主成分分析表明白茶在第1主成分上介于乌龙茶和红茶之间,在第2主成分上区别于其他茶类。载荷图显示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衍生物是白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征代谢产物。从物质丰度上看,白茶中大部分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显著高于其他茶类;儿茶素和花青素显著低于绿茶并接近红茶,特别是非酯型儿茶素;茶黄素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高于绿茶,但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3,3’-没食子酸酯与绿茶相比无显著差异;儿茶素衍生物8-C-抗坏血酸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显著高于其他茶类。

关 键 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非靶向代谢组学  茶叶加工 不同茶类  白茶

分 类 号:S57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