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Kidney-tonifying and Stasis-removing Therapy on Endometriosi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Cui Yifan;Liu Hongqi(Clinical Colleg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nzhong 030619,China;Department of Gynecolog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24,China)
机构地区:[1]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晋中030619 [2]山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太原030024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81774356):基于1HNMR代谢组学的绝经综合征肾阴虚、肾阳虚证代谢标志物研究,负责人:刘宏奇;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项目(2017128):子宫内膜异位症肾虚血瘀证大鼠模型异位灶微环境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崔轶凡;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优势病种证治研究创新团队(2018TD-017),负责人:崔轶凡。
年 份:2020
卷 号:22
期 号:2
起止页码:441-44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_E2019_2020、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异位内膜组织虽然在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中医学一般认为,"正虚伏邪"为恶性肿瘤的病机特点;那么,肾虚血瘀既属于"正虚伏邪"的范畴,又体现了EM发病学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在"病证相应"的中医治则之下,补肾化瘀法的临床疗效主要表现为:缓解痛经症状、提高受孕率,以及调整月经周期。本文基于EM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补肾化瘀法治疗EM的理论依据及其抑制异位内膜侵袭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解除免疫抑制、阻断局部微血管新生等,旨在阐明其疗效显著的原因,为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基础研究证据。
关 键 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补肾化瘀法 调控机制 理论依据
分 类 号:R271.9[中西医结合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