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SHI Hanzhi;ZHAO Peihua;HUANG Yongdong;WU Zhichao;DU Yingqiong;DU Ruiying(Public Monitoring Center for Agro-product of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China;Key Laboratory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for Agro-product Safety and Quality,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uangzhou 510640,China)
机构地区:[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640 [2]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800704);广东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绿色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2019-202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博士启动项目(ZXRC-20190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202017)。
年 份:2020
卷 号:29
期 号:3
起止页码:536-54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9_2020、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秸秆还田既可以缓解土壤污染问题又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及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质量。研究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结构的变化对了解碳周转规律、促进农业管理和生产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3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土壤,分别为红壤、褐土及黑土。实验分为对照处理和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水稻秸秆的秸秆处理。土壤在温室条件下培养24个月,每4个月取样一次,测定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及采用碳1s X射线吸收光谱测定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各类型有机碳含量。实验结果显示,(1)黑土中总有机碳含量最高,达29.5-32.5 g·kg^-1,是红壤的4.7-6.4倍,褐土的3.9-4.9倍。加入秸秆后,红壤、褐土及黑土中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124%-196%、60%-110%和21%-28%。(2)3种土壤的对照中,有机碳主要以脂肪碳、羧基碳和烷氧碳存在。这3部分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在红壤、褐土和黑土中分别为69.1%-86.6、79.6%-88.5%和87.3%-90.3%。加入秸秆后,3种土壤中有机碳类型依旧是上述3种有机碳占主导。(3)秸秆处理使红壤和黑土中有机碳疏水性增强,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改善土壤结构起促进作用。(4)秸秆加入后,红壤和褐土中发生正激发效应,这两种土壤中有机碳结构简单、稳定性减弱;黑土中发生负激发效应,其中有机碳结构趋于复杂,稳定性增强。
关 键 词: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分子结构 碳1s X射线近边吸收光谱
分 类 号:S153.62] X14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