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周转及微生物的影响    

Effects of farml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turnover and microorganism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汪洋[1,2] 杨殿林[1,2] 王丽丽[1,2] 赵建宁[1,2] 刘红梅[1,2] 谭炳昌[1,2] 王慧[1,2] 王明亮[1,3] 黄进[4] 张小福[5]

WANG Yang;YANG Dian-lin;WANG Li-li;ZHAO Jian-ning;LIU Hong-mei;TAN Bing-chang;WANG Hui;WANG Ming-liang;HUANG Jin;ZHANG Xiao-fu(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Tianjin 300191,China;Key Laboratory of Orig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Agro-environment and Agro-product Safety,Tianjin 300191,China;College of Agronom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Tea Research Institute,Shiy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iyan 442000,China;Economic Crop Re search Institute of Shiyan City,Shiyan 442714,China)

机构地区:[1]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300191 [2]农业农村部产地环境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1 [3]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300384 [4]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湖北十堰442000 [5]十堰市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十堰442714

出  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2016YFD0201009);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CAAS-XTCX2016015);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JCYBJC23000);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8-szjj-wll)。

年  份:2020

卷  号:37

期  号:3

起止页码:340-35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DOAJ、EBSCO、IC、PROQUE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显著,进而制约土壤肥力、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影响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本文综述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碳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发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增速最快,且施肥量与土壤碳库存在阈值效应;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CO2排放通量,磷、钾两种肥料的施用与施用氮肥相比更能降低农田土壤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提高有机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的提高和微生物量碳的积累。种植结构和种植密度均会影响农田土壤的碳储量,种植结构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显著,轮作和间作的种植模式与传统单一作物种植相比可有效减少农田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轮作与连作相比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效率的提高,可降低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且对微生物活性、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碳源利用情况均有积极影响。最后总结了国际主流碳模型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应用概况,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展望。

关 键 词:农田管理措施  土壤碳储量 含碳温室气体  土壤微生物 模型  

分 类 号:S153.6] S154.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