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煤自然发火过程颗粒堆积体结构形态演化实验研究 ( EI收录)
Structure variation of coal particle packing during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LIANG Yuntao;XIN Quanhao;WANG Shugang;HU Peiyu;JIANG Shuang;SONG Shuangli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Mine Safety Technology,China Co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Group Shenyang Research Institute,Fushun 113122,China;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116600,China)
机构地区:[1]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煤矿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抚顺113122 [2]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4 [3]大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177418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8YFC0807900)。
年 份:2020
卷 号:45
期 号:4
起止页码:1398-1405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CSCD、CSCD2019_2020、EI、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在煤炭开采、储存及运输过程中,煤炭常以颗粒堆积体的形式暴露于氧化环境之中,煤颗粒堆积结构直接影响了堆积体内高温火源的形成与蔓延规律,是形成非控制灾害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煤自然发火过程中堆积结构形态演化规律研究对煤堆内高温火源预测及煤矿火灾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马道头矿8404工作面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制备了5组不同氧化温度下的堆积试样,利用微焦显微Computed Tomography(CT)实验平台对试样进行显微断层扫描。获得显微断层CT图像序列后,采用几何均值滤波算法与大津算法(Otsu Method)对显微断层序列进行图像处理,降低原始图像中的噪声并将其转化为二值图像序列。基于处理后的二值图像序列,应用三维重构算法重构了各组试样堆积结构。定量分析了煤颗粒堆积体孔隙率、颗粒体积、颗粒表面积等结构参数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温度升高,煤颗粒堆积体孔隙率、颗粒数量与平均颗粒比表面积增大,平均颗粒体积与表面积减少,其中300~400℃温度段的变化最明显,300℃与400℃时堆积结构内平均颗粒体积分别为14.95与2.50 mm^3;平均颗粒表面积为36.17与9.13 mm^2;煤颗粒堆积体孔隙率变化与煤颗粒形态变化有关,实验煤样两者变化阈值均在300℃附近,当氧化温度高于此阈值时,煤颗粒堆积体内颗粒裂解加剧,孔隙结构连通性提高,氧化过程更加剧烈。
关 键 词:煤自然发火 CT 三维重构 孔隙结构
分 类 号:TD75]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