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Effect Observation on Needling Trigger Points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reating Post-Stroke SHS of Phase I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列[1] 马帅[2] 马铁明[1] 王树东[1] 曹锐[1] 刘玉丽[1] 田辉[1]

WANG Lie;MA Shuai;MA Tieming;WANG Shudong;CAO Rui;LIU Yyuli;TIAN Hui(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China;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 Shenyang 110000, China)

机构地区:[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 [2]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00

出  处:《针灸临床杂志》

基  金: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课题,编号:LT2015016。

年  份:2020

卷  号:36

期  号:1

起止页码:8-1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JST、RCCSE、ZGKJHX、普通刊

摘  要: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激痛点组采用0.35 mm×50 mm毫针,斜45°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传统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应用0.35 mm×50 mm毫针直刺,提插捻转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两组在治疗15天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疼痛症状、损伤程度、运动功能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激痛点针刺组愈显率30%(9/30),优于传统针刺组愈显率13.3%(4/30)(P<0.01),治疗后两组McGill、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激痛点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关 键 词:缺血性  中风 肩手综合征 针刺疗法 激痛点 康复训练

分 类 号:R246.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