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延安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境质量时空格局的影响    

Impact of the‘Grain for Green’project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habitat quality in Yan’an City,Chin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谢怡凡[1] 姚顺波[1] 邓元杰[1] 贾磊[1] 李园园[1] 高晴[1]

XIE Yifan;YAO Shunbo;DENG Yuanjie;JIA Lei;LI Yuanyuan;GAO Qing(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Center for Resourc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Yangling 712100,China)

机构地区:[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杨凌712100

出  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基  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1504424)资助。

年  份:2020

卷  号:28

期  号:4

起止页码:575-58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CSCD、CSCD2019_2020、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评估退耕还林(草)工程后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指导下一轮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以及协调区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退耕还林(草)先行试点的陕西省延安市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评估延安市2000年、2008年和2015年生境质量;结合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探讨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2000—2015年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在退耕还林(草)工程驱动下以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移为主要特征,林地和草地面积在研究期内增加显著。2)延安市2015年生境质量整体较好,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且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区域平均生境指数由2000年的0.69增加到2015年的0.71。3)区域生境质量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且空间聚类分异特征明显;南部的黄陵县和黄龙县等森林资源丰富地区主要呈现出高高集聚特征,而低低集聚区和高低集聚区交叉分布集中在北部宝塔区、子长县、安塞县、吴起县等城镇及其周边农业生产区。4)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区域生境质量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结构,尤其是林地草地,构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平衡的政策体系,针对区域生态问题系统地提高区域生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关 键 词:退耕还林(草)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延安市  

分 类 号:F301.2] X826]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