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皮肤温度监测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skin 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 early warning of pressure injur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江小琼[1] 蔡福满[1] 侯祥庆[2] 邓海松[3] 凌翔伟[3] 郭海雷[3] 卢中秋[1]

JIANG Xiaoqiong;CAI Fuman;HOU Xiangqing;DENG Haisong;LING Xiangwei;GUO Hailei;LU Zhongqiu(School of Nursing,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325000,China;不详)

机构地区:[1]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温州市325000 [2]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温州市325000 [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伤口中心,温州市325000

出  处:《中华护理杂志》

基  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Y20160173)。

年  份:2020

卷  号:55

期  号:1

起止页码:32-3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9_2020、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分析皮肤温度变化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性,以温度变化情况量化风险水平,探讨该指标监测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连续整群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神经外科ICU、呼吸科ICU、急诊科ICU、CCU患者415例,获取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基线数据,以及每日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的相关性。以X-tile分析计算皮肤相对温差预测压力性损伤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其预测效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结果骶尾部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1)。该指标预测压力性损伤的最佳截断值为-0.1℃,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1,约登指数为0.753,灵敏度为85.37%,特异度为89.89%。当皮肤相对温差≤-0.1℃时,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增加,以入院后第4、5天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最高(3.44%),其发生风险是皮肤相对温差>-0.1℃时的6.63倍[HR=6.36,95%CI(3.91~10.36)]。结论皮肤温度监测能够较好地预测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建议应密切关注患者入院后第4、5天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情况,当皮肤温度降低(相对温差≤-0.1℃)时,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增加,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关 键 词:压力性损伤  皮肤温度 危险度评估 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  

分 类 号:R473.6[护理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