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ATP7B基因突变致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molecular mechanism of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induced by ATP7B gene muta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贾思雨[1,2] 周冬虎[1,2] 欧晓娟[3] 黄坚[1,2]

Jia Siyu;Zhou Donghu;Ou Xiaojuan;Huang Jian(Experiment Center,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Beijing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ine,Beijing 100050,China;Liver Disease Center,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

机构地区:[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科研实验中心,100050 [2]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100050 [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100050

出  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0451);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经费资助(2018-22-116);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消化内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项目(XXZ0501,XXX0101,XXT03)。

年  份:2020

卷  号:28

期  号:2

起止页码:188-19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CSCD、CSCD2019_2020、JST、PUBMED、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是一种由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ATPase Cu2+transporting beta polypeptide,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现归纳总结不同突变的致病机制,包括诱导突变蛋白错误定位、改变蛋白间或结构域间相互作用、调控ATP7B蛋白催化活性、改变ATP7B基因剪接方式等多个方面。临床上,系统总结了常见突变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如p.R778L,被认为与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相关;同时,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亦可能对患者是否发病或发病时间产生较大影响。在分子层面上对ATP7B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及所致临床表征的研究进行综述,将有助于加深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并提示可针对不同的机制采用个性化的诊疗手段,以指导临床实践。

关 键 词: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临床表型 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基因  

分 类 号:R74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