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2000—2015年东北地区县域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演变及空间差异——以辽宁省为例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oupling coordinated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at county level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2000-2015: Taking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HAN Zenglin;ZHAO Qihang;ZHAO Dongxia;GUAN Dunyi(Center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School of Geography,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College of Social Manage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
机构地区:[1]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29 [2]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大连116029 [3]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大连116029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36)
年 份:2019
卷 号:38
期 号:12
起止页码:3025-303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9_2020、CSSCI、CSSCI2019_2020、JST、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国家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格外重视,尤其在"新东北现象"出现后,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选取东北三省人口与经济发展变化特征显著的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口与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00-2015年辽宁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演变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东北振兴以来,辽宁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逐渐加深,呈现高水平耦合发展趋势,但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变动,中度失调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基本协调的区域有所下降,且耦合不协调地区以省内陆边界地带为主;耦合度增强、协调度降低的县市具有共同的特征,人口与经济变化不同步,人口综合指数一直下降,而经济综合指数却有增有降,也是导致地区失调的主要原因;辽宁省人口与经济既耦合又协调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圈层+轴线"的空间结构,其中圈层是指以沈阳、鞍山、大连的三圈层结构(由中心向周围递减),且离中心地区越远,其耦合协调水平越低;轴线结构是处于哈大高铁线路上的沈大城市走廊,形成一条较明显的"梯度轴"。
关 键 词:时空差异 格局演变 耦合协调 新东北现象
分 类 号:F127] C924.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