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珠江河口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The structure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y in Pearl River Estuary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周细平[1,2] 李贞[1] 吴培芳[1] 吴茜[1] 陈逸欣[1] 刘康格[1] 刘东艳[3] 王玉珏[4] 王跃启[4]

Xiping Zhou;Zhen Li;Peifang Wu;Xi Wu;Yixin Chen;Kangge Liu;Dongyan Liu;Yujue Wang;Yueqi Wang(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an Kah Kee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105;Key Laboratory of Estuarin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Tan Kah Kee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105;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Key Laboratory of Coastal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Remedi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Yantai,Shandong 264003)

机构地区:[1]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2]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河口生态安全与环境健康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漳州363105 [3]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4]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3

出  处:《生物多样性》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06119);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J05068);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闽教科〔2017〕52号)

年  份:2019

卷  号:27

期  号:10

起止页码:1112-112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7、BIOSISPREVIEWS、CAB、CAS、CSCD、CSCD2019_2020、JST、RCCSE、SCOPU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河口区大型底栖动物具有的重要群落特征往往可以反映群落所经历的环境污染。为更好地了解珠江河口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作者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进行了4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利用PRIMER 6.0软件进行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群落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珠江河口区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2种,优势种包括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laevis)、中国绿螂(Glaucomya chinensis)、焦河篮蛤(Potamocorbulaustulata)和羽须鳃沙蚕(Dendronerispinnaticirrus)。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269.3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29.61g/m^2。12个站次的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1.81±1.38、0.50±0.27和1.60±1.13。该结果显示除P01断面的秋季和冬季环境质量为优良外,其他站位在不同季度都显示出轻度到重度的污染。Cluster聚类分析和n MDS标序结果表明, P01断面与P02和P03断面群落相似度较低,与断面地理分布情况一致;P02断面和P03断面存在交叉聚集,群落相似度较高。结合环境因子结果可知,沉积物理化因子与群落分布特征相关性较大,其中最能解释珠江河口区群落多样性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为盐度和pH值。

关 键 词:珠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分 类 号:Q958.8]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