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中国主要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养分和微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综述
Effects of Main Tillage Methods on Soil Structure, Nutrients and Mic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pland in China: A Review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ZHANG Xiangqian;YANG Wenfei;XU Yunji(Crops Research Institut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230031,China;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s Quality Improvement,Hefei 230031,China;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Huaiyin in Xuhuai District of Jiangsu Province,Huai’an 223001,China;Joi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e and Agri-Product Safety,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机构地区:[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2]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 [3]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 [4]扬州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1305;2016YFD0300408);扬州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JRK2018004)
年 份:2019
卷 号:28
期 号:12
起止页码:2464-247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9_2020、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壤质量变化及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外在因素,农业生产和作物高产都离不开适宜的耕作方式,合理的耕作方式不仅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还可有效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资源的高效利用,而耕作方式不合理则会导致耕层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文章总结评述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团聚体、容重、孔隙度和紧实度)、养分特性(氮、磷、钾和有机质)及微生态环境(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综合认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程度不同,各耕作方式下土壤结构、养分特性及微生态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考虑到中国耕地类型、生态区域和种植制度的复杂多样性,单一的耕作方式如免耕、旋耕、翻耕、深松并不能很好适应农业实际生产需求。为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力,需结合各生态区土壤特性和种植制度特点选择年内及年际间合理的耕作方式组合(免耕-旋耕、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免耕-免耕、深松-免耕覆盖等)。此外,结合前人的研究,展望了在未来耕作方式对土壤影响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的系统性、长期性、区域性和复杂性及阐明了未来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方向和需注重的问题。该文可为耕整地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耕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及耕作方式的合理选择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关 键 词:耕作方式 土壤结构 土壤养分 微生态环境
分 类 号:X14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