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研究70年:成因·机理·防治    

70 years of investigation on Karst collapse column in North China Coalfield:cause of origin,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尹尚先[1,2] 连会青[1,2] 刘德民[1,2] 尹慧超[3]

YIN Shangxian;LIAN Huiqing;LIU Demin;YIN Huichao(Hebe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ne Disaster Prevention,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1601,China;College of Safety Engineering,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1601,China;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Beijing101601,China)

机构地区:[1]华北科技学院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101601 [2]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1601 [3]防灾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1601

出  处:《煤炭科学技术》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YFC08041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74126,51774136);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资助项目(IRT_17R37);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D2017508099)

年  份:2019

卷  号:47

期  号:11

起止页码:1-2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7、CAS、CSCD、CSCD2019_2020、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系统阐述了华北型煤田陷落柱及其突水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煤田岩溶陷落柱偶然发现于煤炭开采中,因其带来开采及安全影响,研究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能源先行,陷落柱对煤炭开发的影响逐渐显现,在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同时,基础理论得到蓬勃发展,至1984年开滦范各庄矿陷落柱特大突水事故震惊世界,其成功封堵复矿标志着我国治理技术基本成熟,该事件得以成功处理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其后能源行业从萧条到黄金10年,煤炭开发向深部、西部转移,陷落柱突水威胁日趋严重,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相关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到目前为止,基本理论及治理技术日臻完善。由于其局域性和特殊性,国外仅有岩溶塌陷和采矿垮落的理论可作为研究借鉴。从基本特征、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导水性、突水模式及机理、预测探查和治理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岩溶陷落柱空间形态特征、充填物特点、揭露特征、结构构造特征等,系统梳理了岩溶陷落柱分类及类型;探讨了岩溶陷落柱导水性,建立了岩溶陷落柱预测指标体系及预测模型,分类提出了陷落柱突水模式和机理及力学判据,研讨了陷落柱突水量预测的可行性,规范了陷落柱预测探查及治理的程序,总结了陷落柱治理技术。作者指出了目前陷落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凝练了岩溶陷落柱成因、导水性、预测、突水机理及突水量预测等方面的待解科学命题,列举了陷落柱精细化探查、突水监测预警、治理装备技术等方面技术难题,指明了未来探索及发展方向。应当指出,尽管现有成果基本成型,但距离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满足保障矿井安全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 键 词:岩溶陷落柱 华北型煤田 成因机制  突水机理 防治技术  

分 类 号:P641.134] TD167[地质学类;地质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