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    

The mediation mechanism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依菡[1] 吴蓉洲[2] 胡军勇[3] 金增游[4] 叶泽豪[1] 仇慧仙[2] 褚茂平[2] 施红英[1]

Zhang Yihan;Wu Rongzhou;Hu Junyong;Jin Zengyou;Ye Zehao;Qiu Huixian;Chu Maoping;Shi Hongying(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27,China;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00,China)

机构地区:[1]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预防医学系,325035 [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心脏中心,325027 [3]温州医科大学,325035 [4]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25000

出  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基  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9H260004);浙江省软科学计划(2018C35020);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81502893);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2018R413008)。

年  份:2019

卷  号:40

期  号:12

起止页码:1634-1638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CSCD、CSCD2019_2020、EMBASE、IC、JST、PUBMED、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方法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全部确诊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性别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与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在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后评估性别对于CAL发生风险的独立效应,分析BMI、就诊时间、川崎病类型对该关联性的中介效应及其比例。结果男童BMI水平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超重比例(20.9%)高于女童(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CAL的独立影响因素,男童CAL发生率较高(aOR=1.50,95%CI:1.06~2.12),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BMI是性别影响CAL路径中重要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为1.05(95%CI:1.01~1.10),中介比例为13.0%]。结论男童CAL发生风险较高,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超重可能是男童CAL发生率高的中介因子。

关 键 词: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中介分析  

分 类 号:R7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