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印染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及急性毒性变化规律研究    

Study on the removal of organic pollutants and acute toxicity var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王纯[1] 王文龙[1] 刘鑫[2] 吴乾元[2] 胡洪营[1]

WANG Chun;WANG Wenlong;LIU Xin;WU Qianyuan;HU Hongying(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of Microorganism Application and Risk Control(SMARC),School of Environ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Key Laboratory of Microorganism Application and Risk Control of Shenzhen,Graduate School at Shenzhen,Tsinghua University,Shenzhen 518055)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2]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55

出  处:《环境科学学报》

基  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17ZX07205-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808314)

年  份:2019

卷  号:39

期  号:10

起止页码:3434-344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9_2020、GEOBASE、IC、JST、PROQUEST、RCCSE、RSC、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我国印染废水排放量大,对于印染废水中典型毒害物质的控制日趋严格,且生物毒性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本文以掌握典型印染废水处理中污染物去除特性和毒性转化机制为目标,解析印染废水水质特征及其在典型处理工艺中的变化.结果发现,典型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对典型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好,出水COD、苯胺浓度、色度分别为46 mg·L^-1、0.86 mg·L^-1、6倍,去除效率分别为78%、95%、86%;但对急性毒性的控制不足,尤其是有机组分的急性毒性控制不足.典型印染废水处理中,生物曝气处理是控制典型污染物的主要阶段,对COD、色度、苯胺的去除效率分别达60%、23%、50%,对生物毒性的去除率为48%.氯氧化和混凝沉淀是保障印染废水中苯胺类有毒物质和色度达到排放标准的重要深度处理阶段,对色度、苯胺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6%、95%;然而,深度处理却会引发印染废水急性毒性急剧升高,升高比例达150%.印染废水中的急性毒性组分包括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生物曝气主要去除有机组分毒性;氯化深度处理会增加有机组分毒性和无机组分毒性,其中,无机组分毒性可通过还原脱氯削减,但有机组分毒性控制需综合考虑前处理阶段提质增效或实施氯氧化替代工艺.

关 键 词:印染废水 有机污染物 苯胺 发光细菌 毒性

分 类 号:X703]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