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心理贫困:概念、表现及其干预    

The Concept and Manifestation of Mental Poverty and Its Intervention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胡小勇[1] 徐步霄[2] 杨沈龙[3] 郭永玉[4]

Hu Xiaoyong;Xu Buxiao;Yang Shenlong;Guo Yongyu(Faculty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SWU),Ministry of Education,Chongqing,400715;School of Psych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Institute of Social Psychology,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暨西南大学人格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3]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西安710049 [4]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

出  处:《心理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601083);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2018M631054);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一般项目(cstc2017jcyj AX0436);重庆市博士后科研项目(Xm2017160)的资助

年  份:2019

卷  号:42

期  号:5

起止页码:1224-1229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_E2019_2020、CSSCI、CSSCI2019_2020、JST、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长期物质贫困产生特殊的心理后果--心理贫困。心理贫困指的是不利于贫困阶层摆脱贫困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志向失灵"与"行为失灵",即抱负与志向缺位,理念和意识扭曲,能力与行为方式错位,还易于做出不利于脱贫的决策行为;长此以往,就陷入"贫穷-特定心理与行为模式-继续贫穷"的恶性循环。对此,研究者们先后开发了有条件现金转移项目、减少认知资源损耗项目、"转移和坚持"心理干预策略、社会阶层流动信念干预策略、公平感提升策略等干预方案。该领域研究及其相关成果对"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的干预方案和本土化的干预方案等方面予以加强。

关 键 词:贫困阶层 心理贫困 社会认知倾向  稀缺心态  

分 类 号:G63[教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