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廊道与源地协调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coordination between corridors and sources in national territorial spac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韩宗伟[1,2] 焦胜[1] 胡亮[1] 杨宇民[1] 蔡青[3] 黎贝[1] 周敏[1]

HAN Zong-wei;JIAO sheng;HU Liang;YANG Yu-min;CAI Qing;LI Bei;ZHOU Min(School of Architectur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554300,Guizhou,China;Hunan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mental Sciences,Changsha 410004,China)

机构地区:[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410082 [2]铜仁学院旅游与地理系,铜仁554300 [3]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长沙410004

出  处:《自然资源学报》

基  金: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NK2053,2017SK2220,2019SK2101);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黔科合LH字[2016]7305号)

年  份:2019

卷  号:34

期  号:10

起止页码:2244-2256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CD、CSCD2019_2020、CSSCI、CSSCI2019_2020、JST、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构建生态联系紧密且生态干扰更小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土空间中,为形成廊道与源地的协调与保护兼顾的生态安全格局,以环洞庭湖区域33个县(区)为例,针对核心生态源地与自然廊道、经济社会源地与人工廊道分别形成的生态格局、城镇格局,揭示两者之间生态关键点及生态干扰点的分布特征,并差异化应对。结果表明:(1)为促进生态要素的空间联系,1537条生态廊道应纳入生态安全格局中,908处生态关键点需要保护,而0.48%的经济社会源地面积应退让给自然廊道。(2)受干扰的核心生态源地面积占比和自然廊道长度占比分别为1.36%、12.95%,8800处生态干扰点可采取缓冲、预警等主要应对策略,以协同发展自然—人工系统。(3)为满足生态保护用地应持续增加的需求,非核心生态源地内,面积分别为203.22 km^2、125.67 km^2、35.59 km^2的一、二、三级自然廊道可分批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未来发展的储备用地。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国土空间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与源地保护  生态战略点  环洞庭湖区域  

分 类 号:TU9[建筑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