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从“碎微空间”到“分形空间”:后现代空间的形态重构及美学谱系新变
From Micro Space Debris to Fractal Space: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 Space and Variations Spectrum of Aesthetics Discours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机构地区:[1]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自律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0BZW00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方法论转型"(项目批准号:2016CWX02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空间美学的建构与后现代美学理论新变"(项目号批准号:2016-qn-08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16M59227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17T100527)
年 份:2017
期 号:5
起止页码:86-10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4、CSSCI、CSSCI2017_2018、NSSD、RCCSE、RWSKHX、ZGKJHX、核心刊
摘 要:在后现代语境中,空间的碎微化特质成为空间形态的主导表征形式,影响到主体的生存方式与审美体验,成为当代美学和文化研究领域新的理论生长点。碎微空间的生成来自于新媒体的信息革命和社会化"微媒介"传播手段的提升,呈现出"微叙事"的艺术文本审美特质,并以"仿像""瞬间失意"等方式促使后现代主体审美体验和存在观念的变革。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后现代社会和主体物质生产方式的调整带来新一轮的空间生产和空间压缩。与空间碎微化进程同时出现的,则是建立在"自相似"和"自生长"基础上的分形空间,它以动态的交往原则和自由的信息流动,完成后现代空间形态的重构,并以审美共通感促使美学话语的再次释放。从碎微空间到分形空间所表征出来的艺术实践成为切入美学研究的重要视角,美学也呈现出流动性和"游牧性"的多元景观。通过对主体感性能力的确证和对总体化权力的反思,美学本体走出一条从审美文化到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谱系。
关 键 词:碎微空间 分形 微叙事 “自相似” 美学意识形态
分 类 号:I0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