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考虑荷载及干湿循环作用的炭质泥岩崩解特征试验  ( EI收录)  

Dis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ceous Mudstone Under Loading and Wet-dry Cycle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付宏渊[1,2,3] 刘杰[1,3] 曾铃[2] 肖柳意[2] 侯鹏[2]

FU Hong-yuan;LIU Jie;ZENG Ling;XIAO Liu-yi;HOU Peng(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atastrophic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Road & Traffic Safet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Hunan, China;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Hunan, China;School of Traffic &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Hunan, China)

机构地区:[1]长沙理工大学道路灾变防治及交通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14 [2]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3]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出  处:《中国公路学报》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38001,51878070,51678074,51578079);道路灾变防治及交通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kfj170404);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8B528)

年  份:2019

卷  号:32

期  号:9

起止页码:22-3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7、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9_2020、EI、IC、J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针对炭质泥岩遇水易软化、破碎及崩解的特点,以广西六寨-河池高速公路沿线的炭质泥岩为例,开展荷载及干湿循环共同作用下炭质泥岩崩解特征试验,并采用扫描电镜、X线衍射等方法系统研究炭质泥岩崩解过程中颗粒的形态、质量、粒径分布特征,进而探讨炭质泥岩崩解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炭质泥岩崩解宏观上表现为大粒径崩解物逐渐消失,小粒径崩解物的含量逐渐增大,微观上表现为黏粒逐渐脱落并流失,片状结构逐渐转化为细长针状结构,同时孔隙不断扩大,直至贯通;炭质泥岩第1次干湿循环过程崩解最为强烈,5次干湿循环后崩解趋于稳定,试样的不均匀系数及曲率系数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随后逐渐稳定的趋势,相同循环次数下,荷载越大,不均匀系数及曲率系数越大;炭质泥岩崩解程度高,最终崩解率均大于30%,荷载越大,最终稳定时的崩解比越低,分别为50.68%、50.07%、41.09%及35.95%;炭质泥岩崩解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在前5次干湿循环过程中不断增长,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干湿循环次数相同时,分形维数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大.研究成果可为炭质泥岩路堤稳定性分析及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关 键 词:道路工程 炭质泥岩  崩解特征试验  荷载 干湿循环 崩解机理  

分 类 号:U416.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