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地下采煤区地质灾害发育空间特征及其成因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Area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明媚[1,2] 葛永慧[1] 薛永安[1] 吕义清[1]

ZHANG Mingmei;GE Yonghui;XUE Yongan;LYU Yiqing(College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Shanxi Energy Institute,Jinzhong Shanxi 030600,China)

机构地区:[1]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太原030024 [2]山西能源学院地质测绘工程系,山西晋中030600

出  处:《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基  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01D121015);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1802112);山西能源学院院级科研基金项目(ZZ-2018001)

年  份:2019

卷  号:50

期  号:4

起止页码:472-477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研究区,收集区内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四种地质灾害分布信息,选取数字地貌因子、地下采煤区范围、地质构造与岩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信息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因子,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在地貌特征上主要发育于1 000~1 300 m高程位、5°~15°坡度区间,东北向分布最多,西北向分布最少;灾害点距地质构造越远,受其控制越弱,灾害点空间走向上呈带状分布,与地质构造走向呈现较强吻合度,而中厚层具泥化夹层软硬相间砂页岩夹煤层岩组是地质灾害的高发育区;植被密集区是研究区内地质灾害高发区;地下采煤区范围内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占到研究区总灾害点数量的一半。因此,地下采煤扰动影响是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成因,但地质灾害发育同时受东西向线状地质构造控制。

关 键 词:采煤区 扰动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空间分析  

分 类 号:P694[地质学类;地质类] TD16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