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西鄂尔多斯4种荒漠植物光合作用特征与差异性    

Characteristics of and differences in photosynthesis in four desert plants in western ordos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孙安安[1] 智颖飙[1] 姜平平[1] 吕凯[1] 张德健[2,3] 李红丽[4] 张荷亮[5] 王云飞[5] 华宇鹏[5] 红鸽[5] 高健斌[6]

SUN Anan;ZHI Yingbiao;JIANG Pingping;Lü Kai;ZHANG Dejian;LI Hongli;ZHANG Heliang;WANG Yunfei;HUA Yupeng;HONG Ge;GAO Jianbin(Colleg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China;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China;Key Laboratory of Forage and Endemic Crop Bio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Hohhot 010021, China;College of Nature Reserv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Ordos Colleg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rdos 017000, China;The Bureau of West Ordo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rdos 017000, China)

机构地区:[1]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21 [2]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1 [3]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21 [4]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100872 [5]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鄂尔多斯017000 [6]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鄂尔多斯017000

出  处:《生态学报》

基  金: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20160415);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NK2016ZD1024);内蒙古科技创新引导基金(CX20190625)

年  份:2019

卷  号:39

期  号:13

起止页码:4944-4952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AJ、BDHX、BDHX2017、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9_2020、GEOBASE、JST、RCCSE、SCOPUS、ZGKJHX、ZR、核心刊

摘  要:植物对光能的高效吸收、传递和转换机理是光合作用的核心。为了厘清西鄂尔多斯地区4种荒漠植物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运用LI-68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进行光合作用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4种荒漠植物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均表现出明显的分异;(2)净光合速率均呈"双峰"曲线的变化趋势,4种荒漠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依次排序为四合木(4.37μmol m^-2 s^-1)>霸王(3.58μmol m^-2 s^-1)>沙冬青(2.63μmol m^-2 s^-1)>和白刺(2.26μmol m^-2 s^-1)。说明四合木和近缘种霸王比其他二种荒漠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与生境适宜性;(3)从影响光合作用的有关生理生态因子来看,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与微气象因子大气相对湿度(RH)的相关性不明显;(4)水分因子是限制4种荒漠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以期为我国西北荒漠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案例借鉴与理论依据。

关 键 词:荒漠植物 光合作用 日变化 生境适宜性 西鄂尔多斯

分 类 号:Q945.11[植物生产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