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青少年体育参与不足的文化惯习、代际传递与现代重构    

Cultural Habitus,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and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Insufficiency for Youth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高鹏飞[1] 梁勤超[2] 李磊[1]

GAO Pengfei;LIANG Qinchao;LI Lei(Department of PE,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071,China;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iton,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

机构地区:[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西安710071 [2]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成都611130

出  处:《体育与科学》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情境兴趣的青少年三大球运动参与偏好路径研究》,项目号:14CTY019

年  份:2019

卷  号:40

期  号:3

起止页码:48-5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SCI、CSSCI2019_2020、NSSD、RCCSE、RWSKHX、SKJJZZ、ZGKJHX、核心刊

摘  要:青少年体育作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和改革已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以往对青少年体育研究存在结构性矛盾和体制锁定的不足,因此提出了文化堕距和文化贫穷理论的分析框架是诠释和重构体育参与促进的理应进路。围绕着惯习与阻断的主线,在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中对60名大四学生的"体育参与史"进行了质性研究。研究认为:1.青少年体育参与中的文化贫穷具有跨区域、跨阶层传递的普遍代际特征,作为"鸡肋"的体育活动境遇是一种对惯习的身体规训、失范和异化的沿袭;2.对社会、教育和体育的行业性失范进行纠偏可以重构现代化的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路径依赖。具体而言,在国家和社会层面要强力构建社会支持下的健康共同体,教育中要坚持代际公平原则,强化同喻文化的开放性,凸显体育文化贫穷代际冲突的正向激励功能。体育行业从业人员和受教育者要积极行动和自我赋权,力争师生的体育合法权益和话语权;学校体育需重新审视其价值原点,贯彻青少年体认运动项目乐趣的原则,强化体育场域的独立性。

关 键 词:青少年体育参与  文化贫穷  文化堕距 自我赋权 体认

分 类 号:G80]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