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绩效评估与精准发展研究——以川东土家余门拳为例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and Its Precision Development Research——A case study on Yv's Boxing of Tujia minority in east Sichua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张晓林[1] 徐泉森[2] 孙亮亮[3]

ZHANG Xiaolin;XU Quansen;SUN Liangliang(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1, China;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402160, China;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635000, China)

机构地区:[1]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都610101 [2]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3]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出  处:《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TY018);四川体育产业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重点项目(TYCG2017ZD02)

年  份:2019

卷  号:34

期  号:3

起止页码:82-10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A、CSA-PROQEUST、CSSCI、CSSCI_E2019_2020、IC、NSSD、RWSKHX、核心刊

摘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和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路径,提升教育传承的效率是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有力手段。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东地区达州市宣汉县土家族余门拳,具有独特的民族性、鲜明的地域性、显著的交融性与丰富的技击性等文化特性,以及蕴含历史、文化、教育、科学和社会等多元化价值。利用质性研究中的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借助绩效评估理论,对川东土家余门拳的教育传承实施状况进行评估研究。在经过20年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丁耀庭和石光明两位传承人为固定引领下的教育传承体系,建立起了以人才培训为主体,实施余门拳技艺传授为主要教育活动的文化传承方式,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传承和余门拳传习所为主的政府、学校、社会多元一体化教育传承运行模式。川东土家余门拳的教育传承融合了地域特点与历史意蕴,体现出当地土家族文化与民俗民风的历史积淀,其内容主要涵盖余门拳的传承人建设、拳法、器械、余门拳课间操、余门拳防卫术、余门拳展演以及余门拳文物、文本资料、演示视频等形式。结合内容创新发展方式,现已创立以传统余门拳法为主体,以校园课间操与土家传统器物文化相结合的多样化传统内容。在教育传承运行机制上主要体现出以中小学校为依托,以国家认定的传承人为人力资源主体,以有限的国家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补贴资金和自筹、社会募集等为资金来源;在教育传承的器物上主要借助余门拳的基本拳法和相关器械为辅助器材,在管理体制上主要依靠当地文化管理机构,实施文化馆、教体局等部门间相互协同的运行方式。但也存在着教育传承运行联动机制不畅,传承主体�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余门拳  教育传承 绩效评估 精准扶持  协同  

分 类 号:G127] G852.19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