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新高考改革遭遇“应试教育”掣肘的多因素分析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Hindrance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n the Reform of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边新灿[1] 李祎[2] 范笑仙[3]

Bian Xincan;Li Yi;Fan Xiaoxian

机构地区:[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研究员杭州310012 [2]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北京100871 [3]华东师范大学

出  处:《浙江学刊》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教育学课题"浙江新高考深化完善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BHA180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年  份:2019

期  号:3

起止页码:102-11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SSCI、CSSCI2019_2020、NSSD、RCCSE、RWSKHX、SKJJZZ、核心刊

摘  要:满载素质教育理想的新高考改革启动后成效初显,但是也受到"应试教育"惯性的顽强阻碍和掣肘,出现了改革理念获得高度认同和实际推进中我行我素、功利应试倾向仍然非常严重的强烈反差。新高考改革推进何以如此艰难,"应试教育"落后的教育行为何以能顽强生长?本文着重探讨其成因也尝试提出对策。考试不是"应试教育"倾向、行为的根本原因,但它放大、加剧了"应试教育"行为的片面性、短视性、投机性。社会公共职位任职资格和优质教育机会资源的稀缺性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客观基础;优质教育机会资源的公共性、高利害性,使公平成为公众对其分配制度的最强烈诉求;公平与效益的两难制衡及对统一笔试评价模式的路径依赖,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制度诱因和助燃剂;学历文凭的出现使教育的功利应试倾向更趋复杂;个体过度功利化、短视化,是"应试教育"产生的直接原因;社会"集体无意识"在公众道德和文化心理层面给"应试教育"行为提供了支撑。对"应试教育"要正名,如继续使用,需由权威文件明确界定以免产生歧义;也可改为"教育的过度应试(或过度功利化)现象(倾向)",或恢复"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教育的过度应试现象要树立综合治理、长期治理的理念,确立"正视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引导可以改变的"和"道术并举、标本兼治"的策略。

关 键 词:新高考改革  应试教育 成因和对策  

分 类 号:G639.21[教育学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