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毛细水干湿循环作用下土遗址的强度特性与孔隙分布特征  ( EI收录)  

Strength properties and pore-size distribution of earthen archaeological site under dry-wet cycles of capillary water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任克彬[1,2] 王博[1] 李新明[3] 尹松[3]

REN Ke-bin;WANG Bo;LI Xin-ming;YIN Song(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nvironment,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Henan Provinc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Zhengzhou,Henan 450002,China;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Henan 450007,China)

机构地区:[1]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2]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2 [3]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出  处:《岩土力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579226;No.51509274;No.51709290)~~

年  份:2019

卷  号:40

期  号:3

起止页码:962-970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CSA-PROQEUST、CSCD、CSCD2019_2020、EI、IC、JST、RCCSE、SCOPUS、WOS、ZGKJHX、核心刊

摘  要:集中降雨及地下水位波动引起的毛细水作用是诱发中原地区粉土类遗址掏蚀、滑塌等病害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毛细水作用下其强度特性的劣化规律,以新密古城寨遗址粉土为研究对象,对自制土柱进行多次干湿循环后,取样进行固结排水剪切试验以研究其抗剪强度特性,并对部分土样进行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测试以研究其微观结构特征。探讨后者与抗剪强度特性之间的关系。宏观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对粉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形态的影响规律与围压相关;强度及黏聚力在首次干湿循环后增大,随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稳定值均低于原土样,而内摩擦角衰减幅度较小。因此,对于土遗址毛细水影响区域,建议采用干湿循环稳定后的力学参数进行相关计算。结合核磁共振及扫描电镜试验结果,发现造成粉土强度及黏聚力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呈先强化后衰减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是,土的中孔孔隙体积先降低后缓慢增大,小孔孔隙体积逐渐增大,二者的调整作用致使土的总孔隙体积先减小后逐渐增大直至稳定。分析认为,粉土强度特性的干湿循环效应与黏粒"网架"1次干湿循环后的均匀收缩及后续循环中的破坏有关。

关 键 词:土遗址 干湿循环 土柱 强度特性 核磁共振

分 类 号:TU41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