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现状    

Research status of early brain injury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杜余辉[1,2] 赵建华[2]

机构地区:[1]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疾病与药物遗传实验室,昆明650500 [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昆明650032

出  处:《生理科学进展》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60227);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2017FE467(-208));昆明理工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KKSY20146010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华.奥新"科技计划项目(2014BS009)

年  份:2019

卷  号:50

期  号:1

起止页码:30-34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IC、JST、PUBMED、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最具破坏性和难以治疗的神经疾病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我们对aSAH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包括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有所改善,但a SAH仍然是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严重和显著的健康问题。aSAH后造成脑损伤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传统上,在动脉瘤破裂后3~7天内出现的脑动脉痉挛被认为是脑损伤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大多数的体内研究都着重强调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在aSAH后的病理生理学或形态学上变化的基本机制。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一发现最终将重点转向了早期脑损伤对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脑损伤从动脉瘤破裂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患者的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将从a SAH后脑损伤机制开始,回顾aSAH的研究历史,以及早期脑损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关 键 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早期脑损伤

分 类 号:R651]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