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河口区斜压梯度对余水位的累积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Cumulative effect of baroclinic gradient on the residual water level in estuaries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Yang Hao;Ou Suying;Yao Peng;Guo Xiaojuan;Yang Qingshu;Cai Huayang(Institute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School of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State and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Estuarine Hydraulic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河口海岸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2]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402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09287;41106015;4147607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A030310321);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17lgzd12)
年 份:2019
卷 号:41
期 号:1
起止页码:21-31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S、CSA、CSA-PROQEUST、CSCD、CSCD2019_2020、IC、JST、PROQUEST、RCCSE、SCOPUS、ZGKJHX、核心刊
摘 要:余水位(即潮平均水位)是河口区径潮相互作用的典型结果,研究其形成演变机制对探讨河口区的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基于不同径潮边界条件下的三维斜压水动力数值模拟及切比雪夫机制分解,初步探讨了概化地形条件下斜压梯度对余水位沿程变化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河口区余水位的沿程变化明显受径流量、潮波振幅、辐聚地形及斜压梯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斜压梯度对余水位的影响是一种累积效应且影响区域集中在回水区,同时其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的大小潮变化、洪枯季变化。利用数值模型提供的水位及流速场信息,通过切比雪夫分解非线性摩擦项分离出控制余水位变化的3个主要因素,即径流、潮流和径潮相互作用因子,并与斜压梯度产生的余水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回水区域余水位主要以径潮相互作用因子为主导;斜压梯度对余水位影响主要体现在小潮期间,有可能成为影响余水位变化的主控因子。
关 键 词:概化地形 余水位 斜压梯度 切比雪夫分解 数值模拟
分 类 号:P731.2[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