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期刊文章详细信息

秸秆直接还田及炭化还田对土壤酸度和交换性能的影响    

Direct returning of maize straw or as biochar to the field triggers change in acidity and exchangeable capacity in soil

  

文献类型:期刊文章

作  者:郭春雷[1] 李娜[1,2] 彭靖[1] 高天一[1] 马凌云[1] 韩晓日[1,2]

GUO Chun-lei;LI Na;PENG Jing;GAO Tian-yi;MA Ling-yun;HAN Xiao-ri(College of Land and Environment,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Monitoring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orn Nutrition and Fertilization in Northeast Reg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China/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oil and Fertilizer Resources,Shenyang 110866,China;Biocha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866,China)

机构地区:[1]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部东北玉米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辽宁沈阳110866 [2]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866

出  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0700);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201303095)资助

年  份:2018

卷  号:24

期  号:5

起止页码:1205-1213

语  种:中文

收录情况:BDHX、BDHX2017、CAB、CAS、CSCD、CSCD2017_2018、IC、JST、RCCSE、ZGKJHX、核心刊

摘  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连续4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比较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秸秆炭化还田与等量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酸度及交换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土壤酸化改良及秸秆、生物炭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所玉米渗滤池微区定位试验为基础,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单施生物炭(C)、生物炭+NPK(CNPK)、单施秸秆(S)、秸秆+NPK(SNPK)。其中NPK、CNPK和SNPK处理养分投入总量相等,均为N 225 kg/hm^2、P2O5 112.5 kg/hm^2和K2O 112.5kg/hm^2,S处理秸秆施用量为4500 kg/hm^2,单施生物炭处理生物炭施用量为1500 kg/hm^2。应用化学分析法对土壤活性酸、交换性酸、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进行分析和测定。【结果】经过连续4年的不同施肥处理,施用生物炭及秸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总量和交换性铝含量,但各处理间交换性H+含量差异不显著。相较于试验前土壤(pH 6.05),单施生物炭和单施秸秆处理分别使土壤pH提高了0.55和0.45个单位。在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CNPK和SNPK处理较试验前分别使土壤pH提高了0.31和0.13个单位,且CNPK处理显著高于SNPK,但二者之间对土壤交换性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同时各处理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均显著高于CK,单独施用生物炭对提高土壤盐基总量、交换性Ca2+和交换性Mg2+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独施用秸秆。在等秸秆量与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秸秆炭化还田及秸秆直接还田较不施肥对照分别使交换性盐基总量提高了17.6%和15.1%,且秸秆炭化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的效果显著优于秸秆直接还田。与CK处理相比,C、CNPK、S和SNPK处理分别使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高了1.68、2.52、1.53、2.30cmol/kg,其中以CNPK处理效果最佳。【结论】在等秸秆量和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施�

关 键 词:生物炭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 土壤酸度 阳离子交换量 交换性盐基

分 类 号:S141.4]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